机构:
所有机构

相关展览信息

王拓:空手走入历史
2021.6.6~2021.9.5 北京
厉槟源:阻断
2021.6.6~2021.8.28 深圳
略大于宇宙:青年抽象艺术家邀请展
2021.6.5~2021.7.18 上海
aaajiao:深渊模拟器
2021.6.4~2021.7.30 其它
复身 – 刘聪个展
2021.5.22~2021.7.3 北京
“钻天坡”当代艺术展
2021.5.29~2021.7.18 四川
杰森·马丁新作展《Space, Light, Time》
2021.6.5~2021.8.21 上海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特展:实践与探索
2021.6.26~2021.8.29 上海
姜思达:爱我
2021.6.12~2021.8.15 北京
图像超市
2021.5.29~2021.8.1 北京
略大于宇宙:青年抽象艺术家邀请展

略大于宇宙:青年抽象艺术家邀请展

开幕时间:2021/06/05

开始时间:2021/06/05

结束时间:2021/07/18

展览地点:宝龙艺术中心

展览地址:上海市闵行区新镇路1399号宝龙艾美酒店1F

参展艺术家:钱佳华、是小波、李文光、刘璐、杨熹

  黑格尔说:“我们是地球上的匆匆来客。”在数万年的历史长河里,人类的情感与记忆,似乎渺小如沧海一粟。但当我们的情感与思想,触发于每一个人,当下的感知以及想像尤如大过了整一个宇宙。

  宝龙艺术中心邀请了五位青年抽象艺术家,凭借他们的创作来观察 抽象艺术的语言和形式的变化。他们热衷于城市环境中幻象空间之间的 相互纠缠、矛盾与平衡。在理性的物理结构上展现宽阔的感性同时叠合了琐碎的个人情绪与生活经验。五位艺术家共同呼应着时代性的丰富特征又兼具五个个案自身工作的脉络源流,展览将五位来自不同角度的思考者的作品汇聚在一起,也带给我们关于另一个问题的思考;视觉意识是否正在干扰空间维度?或者是一种合围的关联?

  展览中的多件绘画作品,来自钱佳华、是小波、李文光、刘璐四位艺术家,他们通过持续折叠空间的方式,描摹城市概念和人们潜在的焦虑意识。思考关于折叠而被压缩的生活习惯,以及互联网滤镜下的维度重组。而整个展览中唯一一位雕塑艺术家杨熹,则将她的观念抽离出被折叠的平面,借用软性材料和人造织物重组了整体性的局部关系。

  他们试图改写虚拟、改写空间,将外界多元化的信息混合并串联,以此对抗充满不确定的未来。这也如同抽象艺术的无边际特征所带给人们的精神思考,不断推动并拓展我们的精神宇宙。

——杨慢慢

参展艺术家

钱 佳 华

  1987出生于上海

  2011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钱佳华的绘画创作受到硬边艺术和色域绘画的影响,主要探索直觉与非直觉的较量。她认为,四边形作为一种容器,似乎象征着最大的承载量和包容度,绘画被压平于这样的容器中,所承载的幻想空间时时刻刻与外框的物理空间相互关联纠缠,成为每一步创作行动的指导。

是 小 波

  1985出生于上海

  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

  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是小波的创作整合了抽象与形式的多种模式,以纯化的形式、纯净的色彩、宽广的笔触、 和身处其中的自然和城市主题为基本特征。其创作通常直接从自然环境或自然过程中产生观念。从整齐均质的郊区住宅和高速公路,到闪耀着当代光辉的摩天大楼、大型购物区、停车场、机场、度假村、候机厅,艺术家藉由捕捉、提炼、抽象形状的重复出现而发展出新的绘画,这种描绘不仅展现了艺术的广泛隐喻,更是提示了一种传统与可能间的游戏:画布上新的规则、角色以及样式都从平常的语言中结合并展示出来,犹如炼金术,概念及想法和材料的碰撞经常通过倔强的意图来完成最终的表达,将抽象概念的基本元素推往新的极限。

李 文 光

  1985出生于上海

  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富有代表性的几何图式始于其2012年的艺术实践,并一直延续至今。在他的作品中,细密画般的手法和阿拉伯式的花纹依然是艺术家标志性创作的构成。

  一方面,这种理性、客观的绘画语言是来源 于艺术家日常生活环境的一种描摹和反馈;另一方面,近乎枯燥单调的创作方式也是艺 术家内心状态的另一种呈现。当潜在的焦虑 意识转换成持续性的创作内驱力,迫使艺术 家以清教徒式的姿态,通过在纸本上复写性 的劳作,克制而缓慢地把潜意识释放出来。

刘 璐

  1991年生于浙江台州

  现生活工作于杭州

  2014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获学士学位

  2017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获硕士学位

  刘璐的作品诞生于滤镜时代。从2018年至今, 刘璐运用简化的图标、emoji表情符号,在修图软件中篡改、扭曲、排列、重组,这些 连贯动作,指向了那些虚拟而日常的存在。这也让我们警醒,网络社交的大数据,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偏好,渗透支配着我们的日常行为。

  她将滤镜的中的 “高斯模糊”这种虚假失真却细腻的质感,渗透到了画面当中,穿插了网络社交中常用的表情图形,或叠加绘图软件中的滤镜图层等视觉元素。并将其转化为抽象线条、形状、色块,让这些元素与她个人琐碎生活经验形成某种奇怪的串联。

杨 熹

  2011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2014年硕士毕业于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

  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杨熹的雕塑风格来源于个人行为或感知的狭缝中产生的记忆、情感等感性的世界,以直觉来捕捉和归纳抽象的形态。我们的生命习惯正在发生改变,我们慢慢习惯了这样的“系统”。自然是如何悄然无息的变化?个体是如何接受并对抗外界多元化的信息?所有能接收到的外界力量是混乱、变异、多样、冲突的,而杨熹不断在这些共同体验中寻找联系——人工与自然(artificial and nature)、合成与有机(synthetic and organic)、生命与机器、过去与未来等充满矛盾的未来的混合物是她在雕塑中所希望呈现的能量对抗。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