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展览信息 |
非物象的超感--李木子个展
非物象的超感 文/张长收 之所以称李木子的作品为“非物象”,是因为用“抽象艺术”一词来概括还不够贴切。在大众的“二元论”审美认知中,抽象艺术是非写实、非写生,与具象写实相对,然而李木子的作品其创作逻辑是在写生中捕捉感受,只是采取了抽象的方式进行最终的呈现。 李木子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并多次赴国外驻留考察,足迹遍布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李木子练就了扎实的写实功底,然而毕业不久,由于对写实创作的不满足,李木子转向了对于别人眼中的抽象艺术创作。 艺术评论家米歇尔·塞弗尔把一切不带任何提醒,不带任何对于现实的回忆——不管这一现实是否是画家的出发点——的艺术称为抽象艺术。表现情感的抽象艺术为“热抽象”,比如抽象艺术鼻祖、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表达理念的抽象艺术为“冷抽象”,比如几何抽象画派先驱、荷兰画家蒙德里安。 然而母庸置疑的是,李木子的“非物象”作品与抽象艺术有着某种契合,比如,在其作品中找不到现实可以对应的物象,是对现实物象的抽离。李木子摆脱了抽象艺术的思考逻辑窠臼,对所见到的景色在脑海中进行了分解,加上对于当地民俗和生态的理解,重构出一个更具个性化、更具私密性的“景观”。 正因为如此,李木子的作品中充满了未知与偶然性。不拘泥对于物象的描绘,而在乎对于物象的理解,用艺术家的话说:是贯穿于物人天地的一种意象。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感受会时刻发生变化,作品所呈现的画面也会随着情绪的波动千变万化,这种偶然性是许多艺术家一直追求的方向,并试图去控制偶然性。 所以,控制偶然性需要不断地强化记忆,确切地说是强化感知。李木子习惯用“超感”来表达这种感知。对于超感的理解可以解释为:超出经验意识的感知。李木子常常思考,眼前所见到的事物位移之后,它还是原来的事物吗?周遭的环境氛围造就了事物的独特性,似乎有一种暗物质或暗能量左右着事物的存在。而人作为能量的连接点,将超出经验意识的感知通过物化的手段对其进行艺术创作,能量是抽象的,感知也是抽象的,呈现的结果就必然是抽象艺术的形式,而根源却是具象的内容。 在艺术的世界里并不是非此即彼,非具即抽。因此,用抽象的经验去欣赏李木子的作品势必会进入抽象艺术的理解误区。李木子作品的独特性也促使观者需要超越经验意识的惯性思维,即用超感的方式去理解,同时也给了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王宏剑在其著作《艺术概论》中谈到,没有观者的参与,艺术家的作品是不完整的。其意为:观者通过观看作品并在脑海中形成印象和感知,从而达到与艺术家思维的交流目的,进一步构成了艺术作品的存在状态。 李木子坦言自己是一名释放万物灵魂的苦行僧,对世间万物生灵充满了渴望与想象,对具象形象所附着的情绪和灵魂价值进行探索与拷问。 2018年3月3日写于金盏
李木子简历:
北京共同艺术中心
地址:朝阳区草场地醉库国际文化创意园a2 机构网站:http://commonartcenter.com |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