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
所有机构

相关展览信息

徐小国个展:星光
2022.4.30~2022.6.26 北京
凝视的冒险
2022.4.29~2022.5.29 四川
侯子超:厄尔塔
2022.4.30~2022.6.5 北京
首届“TAG·新当代艺术展-啟航”
2022.4.29~2022.7.31 其它
何香凝美术馆馆藏特展————纪念何香凝逝世50周年暨何香凝美术馆开馆25周年展
2022.4.28~2022.7.3 深圳何香凝美术馆
第四届 JINGART 艺览北京
2022.5.26~2022.5.29 北京
昨天堂——严明个展
2022.4.23~2022.6.20 其它
郭隆耀:白凤凰
2022.4.23~2022.6.25 深圳
谭英杰:被偷走的外壳
2022.4.23~2022.5.20 北京
Photoshop装裱
2022.4.23~2022.6.11 深圳
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回顾展


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回顾展
时 间:2017/07/29-2017/10/29
地 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详细介绍:

 

栖居的庆典 真实 · 虚拟 · 想像——巴克里希纳 • 多西建筑回顾展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于2017年7月29日至10月29日期间举办印度著名建筑师、规划师、学者兼机构创建者巴克里希纳•多西(Balkrishna Doshi,1927- )在中国地区的首次大型个展“栖居的庆典 真实•虚拟•想像 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回顾展”。

  本次展览展示了这位建筑师包括私人及公共住宅、社区项目、文化教育机构、城市规划及家具设计在内的逾三十件作品,通过多重尺度的建筑再现模式,在展厅中构建一场横跨多西62年创作生涯的哲思式回望,希望启发中国年轻建筑师关注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应用于中国本土的可能性,并期待与观众一同体验建筑这场栖居的庆典。

  身体和体验——展览的两个重要纬度

  思想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社会的关系,以及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迅速变化的社会背景,这三方面成为巴克里希纳•多西长久以来的根本性思考。在多西看来建筑并不是一种外在的空间、形式或结构,而应该是身体的延展,是人的一部分。建筑的核心是人,关乎每一个人的吃穿住行,关乎天气、地理、美学和文化,建筑必须营造一种愉悦感。建筑和生活共生共存,便值得庆祝。如果不是,便不算建筑。

▲卡玛拉家宅,1959-1961,©Balkrishna Doshi

  正是基于这一建筑理念,身体和体验成为本次展览的两个重要维度。展厅以建筑师建于1961年的卡马拉家宅(Kamala House,1959-1961)的还原模型为起点,邀请观众用身体的尺度开启这一场参观。桑珈建筑师工作室(Sangath-Architect’s Studio,1976-1980)以及艾哈迈达巴德洞穴画廊(Amdavad ni Gufa,1991-1994)以伪透视法的装置形式在展览中再现,呈现现实与超现实的视觉错觉。阿冉亚低造价住宅(Aranya Low Cost Housing ,1982- )被设置为可供摆弄的互动作品,同时,为展览特别作曲的音乐环绕展厅以调动参观者多重感官的介入。

▲桑珈建筑师工作室,1976- 1980,©P. Dalwadi

  艺术家的家具设计、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在展厅中游走于不同规模之间, 模型、绘画、草图、照片、影片、音乐等散落在展厅的各个角落。所有的作品都以非线性的方式展开并相互融合。在这样一个多重尺度的空间景观内,并不设置观展线路,而是期待基于每一位参观者自身的观看和感悟。不止于专业层面,进入哲学层面和精神层面,与建筑师一同展开对于体验式和庆祝式住宅的探索。

▲艾哈迈达巴德洞穴画廊,1991- 1994, ©Vinay Panjwani

  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与印度社会文化传统的融合

  巴克里希纳•多西的建筑作品是其个人生命轨迹的完整映照,早年西方工作经历与印度成长生活的双重维度投射在其一生的思考和创作中。1951年始,长达四年在勒•柯布西耶工作室的经历奠定了多西建筑生涯的整体走向,六十年代与路易•康就印度管理学院艾哈迈达巴德分校(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 Ahmedaba)的合作触发了多西针对教育机构建筑空间形式的深入探索。然而,面对印度后独立时代的社会场景,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在多西的实践中,转换为对印度本土地理气候条件以及沿袭数世纪之久的传统人文习俗的顺应,这其中还包括来自甘地和泰戈尔的印度民族精神的思想性指引。

▲印度管理学院班加罗尔分校,1977 - 1997,©Vinay Panjwani

  多西的工作室Vastu-Shilpa(环境设计)成立于1955年。出于对印度贫民阶层的关怀,他设立了Vastu-Shilpa环境设计基金会。该基金会在低造价住宅及城市规划领域的开创性探索在印度内外均享有盛名。1962年,多西成为印度艾哈迈达巴德建筑学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 Ahmedabad)的创建者并担任首任院长,该学院成为培养印度本土建筑师的重要摇篮,并被视为印度现代建筑及规划教育的先锋和源头。

▲印度学研究中心,1954- 1959,©Vinay Panjwani

  现代主义,这个难以绕开和跨越的空间“宗教”,一方面为西方评价印度建筑提供了对等的参照体系,但同时也成了1930年之后新一代印度建筑师们的束缚。巴克里希纳•多西、查尔斯•柯里亚(Charies Correa)、拉兹•里瓦尔(Raj Rewal)无疑是印度当代建筑的先驱人物,他们的探索之路为后人提供了重要借鉴。回想印度西方现代主义拥趸们如何走出现代主义的迷信,印度建筑的这一历程,虽然尚未结出可供世界分享的果实,但却承载了严密而逻辑的传承和超越的关系。这不禁让我们思考:现代主义为何没在特定历史阶段接盘中国的空间规划和设计?现代主义到底是否适合中国?我们是否可能横穿现代主义,找到自己的建筑语言和语法呢?希望本次“栖居的庆典 真实•虚拟•想像 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回顾展”得以启发我们找到些许答案。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
电话:021-31108550
邮编:200011
邮箱:info@powerstationofart.com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

它坐落于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畔,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5万平方米,内部最高悬挑27米,高达165米的烟囱既是上海的城市地标也是一个独立的展览空间。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作可能。

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学习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

南市电灯厂1897-1955
1897年,上海老太平码头的南市电灯厂点亮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盏电灯。

1935
迁址至南市半淞园路黄浦江畔现址。

南市发电厂1955-2007
1985年,发电厂主体及烟囱建成。有着八十余载火力发电史的南市发电厂,见证了工业社会的崛起。

1985
发电厂主体、输煤栈桥及烟囱改建。

世博会城市未来馆 2010-2012
2010年上海世博会,老电厂变身三星级绿色建筑,展示人们对未来城市的幻想与实践。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2-
2012年10月1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式开放。



机构网站:http://powerstationofar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