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瓯江南岸,离青田县城东南20多华里的群山中,蕴藏着丰富的"五彩竞相宣"的宝石,群山也孕育出许多"艺湛工神","点石成金"的石雕艺术家。倪东方就是从群山里走出来的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928年10月倪东方降生在群山环抱的山口村一户倪姓石雕世家。他15岁时,父亲贫病交加,不幸离开了人间。那时,倪东方才念完小学,只好跟随母亲一边刻苦学习石雕技艺,一边种田,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苦磨苦练了12个年头。
1955年,倪东方27岁时进了青田县石雕二厂,1957年,他步入而立之年,经过勤奋自强的磨砺,心里涌腾起强烈的创作愿望。他不满足于雕雕小猴,刻刻罗汉,镂镂香炉,立志要与众多石雕艺人一道,突破传统题材的局限,开拓青田石雕艺术创作的新路,表现时代的新精神。1961年,他被任命为青田石雕二厂的副厂长兼创作组组长,为了搞好创作,深入观察生活,他常常偷闲悄悄地跑到山涧田野,神驰心往地观看山川之秀美,自然之造化;聚精会神地细察花木的丰姿,鸟禽的神韵。
1971年后,倪东方以他旺盛的艺术青春,一步一步地向着青田石雕艺术高峰攀登,创作出不少富有时代气息的工艺珍品,他的《谷子》、《傲菊》、《熊猫·竹》、《瓜熟豆香》等艺术品,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城市及日本、法国、意大利、喀麦隆等国家展出,受到了高度的评价。
在70年代未80年代初,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倪东方的艺术创作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他以特有的睿智慧眼和艺术禀赋,以其鬼斧神工巧夺天然的技艺,独运匠心,把一块块无言的矿石,变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独具神韵的艺术珍品,奉献出一件件高雅的国之瑰宝。
1977年,倪东方为了掌握生长在北方粟谷的具体形态特征,要北京部队里的长子特地捎来种子,亲自下种在菜园里,看它破土、长叶、拔节、抽穗、扬花、结果。辛勤培育,精心管理,长得令人喜爱。他决定用雕刀刻画出丰收的景象,用石头呈现农家喜悦的心情。于是,在石料堆中寻寻觅觅,"众里寻他千百度",终于找到一块色俏质好的封门冻石,一石在握,信刀驰骋,把亲手培育的粟谷,惟妙惟肖地雕在石头上。1978年,这件以《谷子》命名的作品与他的另一件《瓜熟豆香》的作品,同时被选送到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展出。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同志参观后称赞说:"俏色用得好。"《人民日报》还刊登了《谷子》的照片,并配以评论:"作品以精细的雕镂技艺,雕刻出几株肥厚沉甸甸的谷穗,穗身颀长,籽粒饱满,圆润得好似珍珠。穗间夹杂着枝叶旺盛的豆角,刀法细腻,层次鲜明,突出了物体的质感。谷豆并陈,抒发了对丰收的喜悦。"倪东方时届天命之年,得知邓小平的赞扬,心里激动不已。一个艺术家对艺术的探索追求,开拓创新是无止境的。他决心活到老,学到老,创新到老。
1986年9月,在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中,《秋菊傲霜》获得了创作设计一等奖和希望杯,这是他第二次获得这项殊荣。《秋菊傲霜》获奖后,曾在中南海紫光阁陈列,后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征集收藏。
1987年,他与儿子倪伟仁合作的《俏色印雕》被轻工业部定为珍品,也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征集收藏。
1990年,倪东方虽然已退休两年了,但是,经过几年专心钻研之后,又开始了新的攀登。他找来一块名贵的封门青冻石,花了半年多时间,心与手合一,刀与石相融,雕成一件绝妙的珍品--《花好月圆》。他用一片长30厘米,高20厘米,其中被常石包裹下,仅2厘米厚的封门冻,雕成从牡丹和桃花丛中冉冉升起的一轮皎皎明月,他运用圆雕、镂雕、浮雕等手段,把月轮左边的常石镂成叠瓣缤纷,花满枝头的桃树。月轮右边的常石,则刻成茁壮茂盛的牡丹,石料顶部两块朱色部分,恰到好处地雕成两朵富丽的红牡丹。一对"白头翁"正亲昵地和鸣在桃枝上,表现出"花好月圆,白头偕老"的意境。底下以灰黑色的垫座衬托,线条优美,造型灵活,典雅宁静,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言的诗,一支美妙的乐曲。1992年邮电部将《花好月圆》选制成特种邮票,登上了中国邮票的艺术殿堂。
近50年来,倪东方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石雕艺术品,除了《谷子》、《秋》、《秋菊傲霜》、《花好月圆》、《俏色印雕》、《野珍》等珍品以外,还有许多获奖的精品佳作,如《冰梅》、《谷穗》、《杨梅》、《春》、《夏》、《秋》、《冬》、《月蟾》、《蔬果》、《四季飘香》、《三友迎春》等数十件,美不胜收。先后被选送到国内外展出,博得高度评价,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祖国文化艺术宝库增添了宝贵的财富。
倪东方爱艺术,惜奇石,广收博采。不惜重金,荟萃全国各地石之奇珍,岩中之瑰宝上百个品种。并因材构图,依色取俏,制幽创奇,制作了数以百件的艺术珍品,1992年自建陈列室,雅称"惜石斋",蜚声海内外,中外人士前往参观,犹如置身艺术宫殿,赞不绝口。"惜石斋"已成为展示青田石雕文化的一个窗口,许多人是在参观"惜石斋"后才真正认识到青田石雕文化元与伦比的艺术价值,才为这一艺术所震撼,所迷恋。这是倪东方为弘扬青田石雕文化作出的又一特殊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