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祖宗事与吃祖宗饭

时间:2007-11-8文章作者:陈履生

 


陈履生


看画、论画因人而异,所谓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是反映这种因人而有的差异性。其中的“异”是看画、论画的不同角度,而角度的不同会得出完全相反的关于价值和地位的判断。以清代“四王”之一、“虞山画派”之首的王石谷来论,王石谷的老师王时敏认为他的画“罗古人于尺幅,萃众美于笔下者,五百年来从未之见,惟我石谷一人而已”,这是王时敏立足于“董文敏起一代之衰,抉董巨之精,后学风靡”的时代潮流中,看到了王石谷的时代意义。可是,到了20世纪初,革命家陈独秀则认为王石谷的画“大概都用那‘临’、‘摹’、‘仿’、‘抚’四大本领复写古画,自家创作的简直可以说没有。这就是王派留在画界最大的恶影响”,陈独秀从革新家“输入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角度,又据此掀起了“美术革命”的新时代潮流。


当然,今天对于王石谷的看法又会显现当代人的立场和角度,既不会像王时敏那样一味地褒扬,认为王石谷是“五百年来从未之见”,也不会认为他是“输入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最大的障碍”。这不是折衷,而是确确实实因为角度发生了变化。王石谷在清初承前启后的作用与影响,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可是,因为现实的需要,角度有可能因为现实而改变,而关于美术史的叙述也会发生变化,历史就是这样在基于史实的前提下,因为立场和角度不断地出现反复。


今年是王石谷逝世290周年,王石谷的故乡常熟为之建立了“王石谷纪念馆”,同时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无疑,王石谷的现实际遇又在一个新的时空中变换了新的角度。历史文化名人以及他们的业绩作为一种持之久远并可不断利用的资源,现在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所谓的开发和利用这一吃祖宗饭的行为则成为普遍的现象。吃祖宗饭并没有错,有吃的比没有吃的要好,这种历史的赏赐和地理的赏赐一样,表现出来了一种天然性。但是,不同的吃法,却反映了子孙们的现实水准和能力。现在的普遍做法是塑像,一个比一个大,占据一个山头,不仅耗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更重要的是那个像可以说是胡编乱造的能够冠以不同名字的一个人像,毫无意义可言。如果常熟政府也在虞山上造这么一个巨无霸的王石谷的像,那么,人们可以想象和欣赏的虞山烟云将荡然无存,更难以面对“虞山画派”的列祖列宗。非常幸运的是,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也没有打出一个“新虞山画派”的旗帜,而是在考虑承传“虞山画派”时如何推出新人,营造当代的虞山文化,并将其做大做强。


当然,占据百强县首要位置的常熟,强有强的做法,而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如何挖掘文化资源,使之做大做强,则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投入是不能没有的,可是,投入也不是万能的。吃祖宗饭不能完全依赖于巨大的投入,而是要有一个文化的想法,这也就是吃祖宗饭的吃法问题。

  
-艺术研究-艺术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