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冲破海上传统中国画的寂寞

时间:2015-4-21 16:01:11文章作者:记者 林明杰 乐梦融
  今天,“九峰三泖——萧海春画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这也是国家博物馆首次举办上海山水画名家的个人大展。72岁的萧海春从艺数十年来的100多幅画作亮相,尤其长达20多米的《锦绣石壁》,多年前在上海美术馆萧海春个人大展是因场地所限未能展出,这次终于得以与公众见面。

  展览何以起名“九峰三泖”?萧海春说,“九峰三泖”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符号,最初是指松江境内的山峰泖河。以“九峰三泖”为代表的松江山水文化,其文化底蕴除了与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广富林文化直接相关外,自晋唐以来几成中国南宗文化的象征之一;到晚清民国时期海派绘画崛起,“九峰三泖”已是南宗山水之根,也是中国画的精神谱系之一。萧海春将其地处松江的画室命名为“九峰三泖”,可见其艺术探索的意旨所在。

  萧海春曾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进行新水墨探索的画家,后来他却转身传统。本次展览中的一百多幅画作,既有对历代山水画名家的解读,也有华滋浑厚、气势夺人、长达20米的山水画巨制,还有巨幅山水画《摩诘诗意图》以及萧海春十多年来对中国山水画经典的临摹与解读之作,以及蕴涵文人意趣的众多写意画作。

  “很多人认为传统阻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但我亲身的体会是,越深入传统,就越觉其宽广深远,反而体会到更大的自由和更雄浑的生气。”萧海春认为。

  某种程度上,这个展览见证了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艺术转型过程中,中国画家如何面对传统、面对社会,面对自己的内心,所进行的思考、探索和坚守,并最终得到大自在的历程。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导师、知名书画评论家郎绍君以“通古今之变”评论萧海春的山水画作。他认为,历经“文革”劫难,老画家们相继谢世,上海中国画特别是传统风格的中国画空前衰寂;进入新时期,少数毕业于美术院校的晚辈画家人到中年,努力趋新,专心建造个人风貌,无暇再去补修传统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萧海春传统风格的山水画有如横空出世,冲破了海上传统中国画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