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奶奶”开始,桃花农妇占上风,很快局势便倾向于桃花画家了。 私下里,朋友闲聊中有人说:“在近年来的媒体上,类似于“梵高奶奶”这样的草根画家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这股热潮的背后,实际上是我们这个社会对于艺术作品标准的缺失。” 朋友归朋友,但我不同意他的观点。窃以为,板子打错了。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艺术标准? 艺术最重要的标准应该是对人性的启蒙作用,是人类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力量的体现,是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推动作用。其次才是那些技术性的问题。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有些名声显赫、画卖天价的画家的作为,也未见得比参加过几十天培训班的农妇强多少。 有的画家,一辈子在山寨!不是山寨西方艺术史上的名家,就是在山寨中国美术史上的名迹,还有的甚至窃取当代年轻艺术家的样式来欺世牟利。有的德高望重的名画家,一辈子在画本该是学生画的东西,毫无艺术创造力可言,却被视为“造诣深厚”。 当艺术变得如此贫乏的时候,必然失去人心。这就像大量按照餐饮学校培训的套路烹饪的大饭店千篇一律的菜肴已让人们失去了胃口,故而弄堂小巷里的“私房菜”之类应运而生,以至于有的所谓“私房菜”用专业水准来看其实做得也很烂,竟然也生意红火。 深圳大芬村里经过短期培训的农民画工,也能有模有样地画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但是他们不可能像达芬奇那样推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他们也能大量复制莫奈的《日出》,但他们没有像莫奈那样启迪世人用新的视角去看世界,用新的手法更自由地表达情感和个性。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与模仿者的差距,岂止是几百万元人民币的差距,甚至可能是几个世纪文明的差距! 吴冠中先生说艺术是“野生植物”。但,“野生植物”未必是艺术。平心而论,绝大多数民间草根画家的创作都只是停留在模仿阶段,画得再像梵高也不可能成为梵高,而顶多是“梵高奶奶”。然而,如果其中有那么个谁,真的画出了艺术史上谁也没有画出的图画,连梵高也没画出的图画,那他就不是“梵高奶奶”,很可能就是“梵高”! 民间多一些“梵高奶奶”是好事,说明人们爱艺术。可叹的是,在我们主流的专业美术圈,尤其在那些名利双收的艺术名家队伍中,也不乏“梵高奶奶”——他们误导着中国艺术,让艺术堕落为一场模仿秀的功力竞赛,也让我们大多数人的双眼无法分辨梵高和“梵高奶奶”。 |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