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上一页
1/356页 共10660

相城手作工匠|他做出百艘船模留住水乡记忆

时间:2021-7-23 9:50:18 文章来源:苏州艺术志

  出生在船上的我,从小就见惯了南来北往的船只。17岁学木工,学习修船、造船。90年代木船逐渐被淘汰,偶然得知苏州市在保护抢救古建筑,想到古老的造船技艺如果没有人对它进行保护,也将濒临失传。

——徐海林

  徐海林20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已经制作了100多条船模,从古代的郑和宝船、鉴真东渡船,到近代被百姓使用的黄豆船和以中国历史为主题创作的系列红船。这些船模有部分被留在了阳澄湖舟船博物馆,也有一些已被其他博物馆和机构收藏。

  徐海林制作船模的初衷是想要保护江南的船文化,为自己也为其他生活在苏州的老人们留下一些过去生活的印记。他也希望给后人留下一点曾经“家家有舟船,人人会操舟”水乡生活的痕迹。

  在徐海林的记忆中,“以前苏州人就划船小河上买菜,它就像是现在人的私家车。如果你没有一条船,出行不方便” 。徐海林在制作船模的同时,也在思考除了船是否能留下其他有关船的生活记忆。于是在2002年左右,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船上人们使用过的渔网、鱼篓等等。包括现在博物馆内一条近二十米长的大船也是自己花钱买回来的。

  徐海林制作船模并不是简单复刻一个船的外观,所有船都能下水,像船舱的窗户和门也都与真实的船一样能够活动。越小的船其实制作难度越大,但丰富的木工经验让徐海林做起船模起来也是“笃笃定定”,认为这并不是什么有难度的事情,只要耐心、用心去做就好。

  在制作的船模之前,徐海林都对船展开了详细的调查。他早年在为制作沙家浜交通船调查时,是自己带着干粮骑自行车去的。随着木船慢慢被淘汰,能真正看到的船还是有限的。徐海林为此也去上海交通大学的船史研究会请教专家、学者们,向他们展示了自己所做的船模。此后,徐海林一直与船史研究会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船史研究会会定期给他寄一些期刊和资料以供他制作船模参考。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徐海林在青年时就入伍参军,也感慨道去年新冠疫情爆发时期国家的防疫政策让疫情得到很好的控制,于是从2020年3月就开始构思做一组有关革命时期的“红船”来为党的百岁生日献礼。


南湖红船

  58年生徐海林与他的家人也是切切实实感受到中国巨大变革的一代人,“我的母亲已经九十多岁了,我每个月都会帮她去领养老金。在银行里看到别的爷爷奶奶领养老金也都很高兴。我的母亲和她的同龄人们都特别感激国家给予他们的福利待遇。”

  而现在社会的安定都是通过那个年代无数人的牺牲和奋斗换来的。如今,我们距离战争时期已经过去了很久,仅仅在课本、文字上阅读历史是不够的。徐海林所制作的“红船”,其实是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平面的历史记忆,增添了更多一个维度。让人们能够通过船模,结合所了解的历史故事,能够想象、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历史情境。

  徐海林除了希望把中国共产党建立一路上的故事讲好,从上海石库门到南湖嘉兴红船,到长征路上的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竹筏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还在苏州搜寻属于当地人自己的红色故事

  在完成这组“红船”之后,徐海林计划制作曾在京杭大运河上通行的船只模型,从苏州水乡的生活记忆出发,将运河文化带串联起的各个城市船文化一并保留下来。


徐海林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徐海林现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曾被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张家港海事局、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香港海事博物馆等收藏。2007年,《郑和宝船》获得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2015年,《春秋战船》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