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能驻美,石有灵性,叩刀问石,萌生篆刻。

  篆刻艺术由中国古代实用印章演变而来。中国印章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年前,"商玺说"就把印章定格在商周时期。战国时期的玺印已为后人所熟悉,它奠定了中国玺印体系的基础。一般而论,艺术性质的篆刻萌发于宋元时期,它得益于书画钤印风气的养成、金石学的兴起和古玺印鉴赏价值的凸显。于是,文人开始对印章注目与倾情,从收集、整理、辨析演进到倾慕、模仿、创作,原来实用印章单一的走势出现了传统的日常用章和文人参与创作、追求艺术、思考美学、钤于书画的印章的双线发展的屐痕。宋元时期,秦汉印章逐渐为文人所关注,"印宗秦汉"的理念由此而生。在叩刀问石的历史长河中,文人探究唐宋印章与书画结合的艺术意义、唐宋以来集古印谱出现与发展的艺术价值,文人篆印是篆刻艺术创作的雏形,印材变革是篆刻艺术崛起的契机;探索"印从书出'、"印外求印"、"叩刀问石"、"印史回放";寻觅篆刻的章法美、书法学、刀法美、境界美……篆刻艺坛艺论活跃、名家辈出、文脉传承、灿若星河。

  上海曾经是中国篆刻的重镇,近现代中国篆刻的半壁江山。自上世纪初以来,上海涌现了吴昌硕、赵叔儒、陈巨来、王福庵、邓散木,以及相继的来楚生、方去疾、钱君匋、叶露渊等众多篆刻艺术大师,为上海篆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海派篆刻在中国近现代篆刻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今天,上海篆刻界依然是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既有着深厚的传统承继,也有在传承基础上的锐意创新。尤为可贵的是上海篆刻家坚持各自的艺术个性,依然在风格的多样性上体现了海纳百川的优良传统。当代上海老中青篆刻家拥有代表海派篆刻的整体实力,维持着相对的艺术高度。

  为了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海派篆刻艺术创作、交流和发展,上海书画院举办"'叩刀问石'——2012年上海篆刻邀请展"。本次展览邀请了59位在上海乃至全国享有声誉的老中青三代篆刻艺术家参展,参展作品风格、尺寸、材质互异,以闲章为主,内容多为诗文、吉语和肖形,印蜕集成印屏,同时涵盖拓款,原章一并展览,组成篆刻文化。在展厅中我们可领悟篆刻艺术的沉浑奇崛、方刚雄强、厚重古拙、宏拔豪健和简淡高素、腴润清逸、幽约深婉、秀娟酣畅……从中可见文脉的延续、师承的足迹、古风的影响、时代的烙印。展览的艺术方阵全面展示当今上海篆刻的整体水平,并思考上海篆刻的发展态势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篆刻的嬗变,以期上海的篆刻,特别是承担着承前启后历史责任的中青年篆刻家的篆刻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再现海派篆刻的繁荣和辉煌。

  可以预见,在辛勤艺术耕耘之后必然有新的成果丰硕和人文喜悦。

陈燮君

上海博物馆馆长